家族傳承🧙🏽:從創業、守成到再創新高

“富不過三代”不是一個絕對的真理,但反映了一個概率較高的現象🏌️♂️。其背後的邏輯是🤐:企業家再聰明👶🏿☸️、再能幹、再充滿熱情,也不能保證自己的兒女🌠、孫子孫女💆🏿♂️、曾孫子曾孫女對自己一手創造的企業一定能像自己一樣熱情摯愛,更不用說一定與自己一樣能幹能闖,勇於並善於抓住時代賦予的機遇。
企業家能否成功傳承、企業能否成為百年不倒的老店,也影響到一國經濟的發展態勢。要實現持續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就要源源不斷地出現並存續高效率、高質量的企業。持續繁榮的經濟既要給沒有資源、沒有背景但能符合市場需求的新企業空間💁,也要有一大批能夠成功傳承多代的成熟“百年老店”🚞。
2019年2月26日,《2019年胡潤全球富豪榜》發布:中國以658位十億美金富豪人數位居世界第一,比美國多74位。中國擁有世界20%的人口,人均收入低於世界各國的中位數,卻擁有世界27%的十億美金富豪👲🏿。55歲的馬雲及其家族以2600億元人民幣位列“大中華區”第一,全球排名上升到第22位。當然🙅🏻♀️👩⚖️,擁有千萬或億元財富的更是企業家隊伍的生力軍。這些富豪的出現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巨大商業機會。這些富豪✍🏽,尤其是他們創辦的企業,有多少在100多年後還能居於領先地位還是一個未知數🦪。
馬雲的誌向不只是保住首富的位子📓🏓,而是讓阿裏巴巴成為活過102歲、也就是起碼能歷經三個世紀的“百年老店”。而且,他深諳基業長青靠的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為了讓阿裏巴巴跨過三個世紀,建立製度和文化是重點,要形成有大批人才儲備的接班人體系。
當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創一代”紛紛邁入遲暮之年🎅🏻,中國的家族傳承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因為家族的第一代財富往往來自家族企業,談及財富傳承就不能不涉及企業和企業家精神的傳承。
多半的民營企業出生時都是家族企業🗯。許多企業變大甚至上市以後還是由家族控製和管理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族企業和集團,在整個世界範圍內都很普遍🩼,家族企業甚至是經濟的中堅力量🧶。據統計🕠,全球GDP的80%以上都是家族企業創造的;而全球500強的家族企業中有超過40%都至少歷經三代傳承。根據胡潤研究院公布的《胡潤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業榜》,100家長壽企業主要集中在歐洲、美國和日本。最古老的家族企業是日本大阪寺廟建築企業“金剛組”,已經傳了40代🙉,有1400多年的歷史。
和世界上許多“百年老店”相比👆🏻👩🏻💻,改革開放時期誕生的中國家族企業的發展史相對短暫,當然其代際傳承經驗嚴重缺乏。麥肯錫2013年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家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約30%的家族企業可以傳到第二代🫱🏼,能夠傳至第三代的家族企業數量不足總量的13%🤎🕦,只有5%的家族企業在第三代以後還能夠繼續創造價值。
什麽樣的製度安排能使中國的家族成為“富過三代”的“世家”?家業應該傳給誰,血脈還是能臣💳?如何處置產權和控製權效率最佳?最常見的路徑有三條:可以把產權與經營管理權都傳給下一代,比如福特汽車🔉🕧;可以只傳產權,但把經營管理權交給市場上招來的專業管理人才,比如微軟公司;也可以把產權與經濟管理權一起賣掉折成現金,比如沃倫·巴菲特的孩子們都沒有打算要進入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的管理層🦵,而巴菲特已經決定把他擁有的公司大多數股權折成慈善捐款🐜。除此之外,原則上還有一條路:可以把經營管理權傳下去,但把所有權變賣成現金。這樣的例子少一些🧴,但也存在。有些企業家創業後,把公司賣給更大的公司,但自己選擇留下來作為大公司所雇的職業經理人繼續經營自己創始的那攤業務,因為他們熱愛這樣的工作,或者是所有權的買方要求他們繼續工作下去。有時候♟🏏,他們的子女繼承父業,選擇繼續做他們也熱愛的這份工作,但不需要去承受控股股東需承受的業務風險。
當中國從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市場,家業守成能否轉化為持續的社會創富?現代的財富管理工具如何為傳承賦能👏🏿?為解答這些難題😈,我們需要比較分析中外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環境和企業發展的格局。
從先秦的世襲製開始,受中國傳統家文化的影響🧏🏿♀️,“子承父業”成為默認的傳承方式🫶🏻,而在家族內選出德才兼備的繼承者絕非易事。中外不同的家族企業有不同的探索。一個比較極端的做法是日本家族企業📚,他們的辦法是選婿轉為養子👨👧👧,使其改姓入贅,成為新一代掌門人🔑。豐田汽車創始人豐田佐吉去世後,董事長之位便交到了改姓過繼之後的女婿豐田利三郎(原姓兒玉)手上♝,此後經過兩代外姓社長,由侄子豐田英二接管💍;又如松下電器的松下幸之助將會長權力傳給婿養子松下正治(原姓平田),鈴木汽車的鈴木俊三把公司交給婿養子鈴木修(原姓松田)等。這樣的做法有兩大好處。第一,親生子女成才與否無法決定👖🧢,而女婿卻可以由自己精心挑選。第二,這一方式也能避免企業主的親生子女坐享其成的“道德風險”。
而實際上🚒,依靠血親關系維系的信任也折射出契約精神的缺失🪻。我們已經目睹了牢牢握住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家族企業🧝,在風險臨頭時候猝不及防的例子。一些“創二代”“富二代”沒有接班的意願,或是個人能力不堪擔負重任👨🏻💼。他們中有的人倉促上任,公司局勢急轉直下;有的人揮霍無度🕷,最終山窮水盡🍄。這樣的焦慮🤸🏼♂️,使得褚時健這樣的企業家們哪怕工作到耄耋之年🍵,也要手握大權,不輕易把權杖交到子女手中。
限於目前中國職業經理人市場不夠成熟,任命職業經理人與家族繼承者各有利弊。“去家族化”的企業👩🔬,如果對職業經理人選擇失誤和監管不當,也可能招致“引狼入室”的夢魘——團隊核心成員流失🍆,甚至家族企業拱手讓人。
要順利實現家族財富的保值增值和代際傳承🧑🏽🦰,就應當避免各類家庭生活和企業經營中的風險。在成熟市場,家族信托、家族保險✅、理財工具🧗🏻♂️、家族教育和家族慈善等構成了系統性的家族財富管理工具,包括日益發展的金融科技正在為家族傳承賦能。特別是通過家族信托的法律關系,家族財產不會因為家庭成員的個人能力👂🏿↕️、債務🤹🏼、婚姻🚴🏿😂、刑事追索或者死亡等被消耗一空,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家族財富的隔離保全和代際傳承。
資產的保護和傳承並不單純是對財富的占有🪮。在家族企業公司化和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的同時,可以委任專業人才幫助家族企業突破發展瓶頸🤙🏽👩🏽💻,也可以通過公開發行股票和債券🕵🏻♂️,將企業產權落實到投資者個人,使家族企業走向公眾化👨✈️、社會化。
同樣,家族企業本身的轉型發展不但受到經濟發展狀況和監管環境的影響🦉,也是對企業家和繼承者創新能力的考驗🧑🏿🦱。改製與轉型並不是國有企業專屬的任務,家族企業應不斷適應國家比較優勢的變化🙎🏿♀️,調整企業的願景和使命,在國際化的發展中開疆拓土🏊🏽。正如IBM創立時的最初業務為商業打字機、文字處理機🙋🏻🌱,在百年的時代變遷中,它先後成為了計算機生產和服務商、咨詢行業巨頭👱🏻♂️,再到如今的認知解決方案和雲平臺公司🖐🏿🫳🏻。
回歸傳承的本源,財富是對未來家族能力的儲備,有超越數字的意義。物質財富容易傳承,但創富的軟實力和家族精神無法物理性傳承。如果那些無法帶走的財富終將歸還給社會,在兼顧親情↕️、權衡經商興業的利義之時🙎🏻♂️,就應更多地造福社會🤹🏻♀️、反哺社會。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所有權的“風騷”與經營管理權的“風騷”不一定非要捆綁在一起🫴🏽。
願更多的中國家族在傳承↗️、創新、超越中取得成功🌕。
魏尚進
《56hcy.cn金融評論》主編
凯捷体育娱乐泛海凯捷學術訪問教授
哥倫比亞大學終身講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