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與經濟的雙簧

導語
亞洲人口變化的多樣性意味著不同國家需要不同的對策,也為它們打開區域合作共贏共生的窗口。

人口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人口的變化影響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總人口🤵、勞動年齡人口和勞動力的規模Ⓜ️,從而影響經濟增長🤷♀️。除了勞動力作為一個基本生產要素以外,人口結構也影響經濟發展。當勞動年齡人口增長超過非勞動年齡人口時,一個國家可以得益於人口紅利。反之💂🏻♂️,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下降將給一個國家帶來人口稅負,對儲蓄🧇、投資和消費帶來負面影響,從而製約經濟增長。
亞洲[1]在過去半個世紀經濟快速發展,1960~2018年期間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3.6% (如不包括日本👨🔬,則為4.7%),在相當程度上得益於有利的人口及其結構的變化🧳。但是👰🏼♂️,這一情形正在改變🫏👦🏻。一方面,由於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下降🏄🏻,部分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在東亞🤥,人口紅利已經消失⚪️;另一方面,大多數中亞、南亞🦹🏿♂️、東南亞國家和太平洋島國,人口還相對年輕🥷,還可以享受很多年的人口紅利👦🏿;另有部分國家人口還在快速增長🙎🏼♀️。亞洲人口變化的多樣性意味著不同國家需要不同的對策,也使它們能得益於區域合作。
亞洲人口:增長、結構和紅利[2]

1960~2018年期間,亞洲人口從16.2億增加到了42.1億,年平均增長1.7%。這主要是由於人口壽命的增加和比較高的生育率🤹🏼。太平洋島國的人口年增長率最高👩🚒,達到2.2%;南亞其次,達到2%;東南亞1.9%;中亞1.7%🧑🏼🍳🥰;東亞1.3%。東亞地區相對較低的人口增長率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國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特別是1980~2016年期間的獨生子女政策👩🏿💼。全亞洲人口年增長率從20世紀50年代的1.9%增加到了60年代的2.3%。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生育率的下降,人口增長率也開始下降🫕。最近10年的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0.9%。
伴隨著亞洲人口快速增長的是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1960年亞洲38.8%的人口在14歲或以下;56.6%在15歲與64歲之間🧑🌾,即勞動年齡人口🧚🏽♂️;只有3.6%的人口在65歲或以上🏚,即老年人口♏️。到了2018年,14歲或以下的人口下降至23.7%;勞動年齡人口增加到了67.8%;老年人口增長到了8.5%。
在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大多數時期👳,勞動年齡人口比總人口的增長要快,使得許多國家和地區能得益於人口紅利。根據聯合國人口處的一份研究報告[3]💩,亞洲在1960~2018年期間由於人口紅利使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增加了0.3個百分點📢。人口紅利的貢獻在1980~1990年和2000~2010年期間為最大,分別達到0.6和0.5個百分點。
但是最近幾年,由於東亞地區(特別是中國和日本)勞動年齡人口的下降🚘,亞洲人口紅利對人均增長率的貢獻也相應下降👩🏻🍼😮💨。在1960~2018年期間,亞洲的老年人口比例也增加了一倍多,對將來的經濟發展構成挑戰🙎🏻♂️。
人口變化的原因:長壽𓀒、少子、政策

人口增長和結構變化的一個原因是人口壽命的增加。在1960~2018年期間,亞洲的平均預期壽命從46.4年增加到了72.2年©️,增幅達26年。東亞地區的平均預期壽命增加得最多,從47.4年增加到了77.5年,增幅達30年🧜🏼♂️;其中,中國的預期壽命從43.7年增加到了76.7年,增幅達33年。在同一時期🧚🏼♀️,中亞的平均預期壽命從58.7年增加到了71.8年;南亞從42.3年增加到了69.2年;東南亞從51.3年增加到了72.1年;太平洋島國從42.5年增加到了65.9年。人口預期壽命增加是因為各年齡段死亡率的下降,特別是兒童和產婦死亡率的下降。2018年,亞洲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下降到了1960年的1/7,產婦死亡率下降到了1990年的1/3✂️。
解釋死亡率下降、預期壽命增加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家庭和個人能消費更多更好的食品,使用更安全的水源⇢,有更好的住房和衛生條件,享受更好的醫療服務🧑🚀。
其次,各國政府出臺了許多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以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包括疫苗接種、學校供餐和專業分娩的推廣,以及對安全飲用水和衛生設施的投資。
再次,國家對醫療體系的投資、醫療科學和技術的進步以及各種新藥的研發。如在2000~2016年期間,亞洲46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不包括日本)政府對醫療衛生的支出平均從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2%增加到了2.5%——盡管這一水平同全球其他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除了預期壽命的增加以外,人口結構變化的另一個原因是生育率的下降。在1960年,亞洲的平均生育率為5.8——即每個婦女在生育年齡期間平均生育5.8個小孩;到2018年,平均生育率下降到了2.1——所謂的生育更替水平(replacement level),即婦女生育子女的數量恰好能替代她們本身以及她們的伴侶🧼。在部分亞洲國家和地區,目前的生育率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如中國(1.7)、泰國(1.5)、日本(1.4)🧜🏽、新加坡(1.2)、韓國(1.1)🖤✈️。
導致亞洲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很多☯️,包括收入水平的提高🐑、工業化、城市化💆🏽♂️🤘🏽、婦女教育和就業狀況的改善▫️、嬰兒死亡率的下降、孩子教育成本的提高以及現代化進程所導致的傳統觀念的改變。一方面,這些因素使得婦女生育的機會成本增加,或者多生多育的價值下降,從而影響夫妻對生育孩子個數的選擇,傾向於少生少育😔,特別是與從事傳統農業勞動時相比。另一方面,這些因素也導致結婚和生育年齡的推遲。如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印度👊🏻、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婦女的平均結婚年齡不到20歲,有些地方不到18歲👩🏻🦲。到2005年🥰,這些國家的婦女平均結婚年齡增加了3~4年或者更多🐊。晚婚導致晚育。如在韓國,婦女生第一胎的平均年齡從1993年的26.2歲增加到了2016年的32.4歲[4]。
毫無疑問💂🏻♀️,許多亞洲國家和地區的計劃生育政策對生育率的下降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中國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中國1960年時生育率為6.2,到1965年増加至6.3👎🏻。在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政府開始執行計劃生育政策,鼓勵晚婚晚育👷🏽、減少生育。1980年📭🧇,中國的生育率快速下降到了2.5🟧。同年𓀊👦🏻,作為臨時措施🌀,中國政府開始執行獨生子女政策,要求夫婦只生一個孩子🧑💻,以減輕人口快速增長對經濟、社會和環境帶來的壓力,導致生育率進一步下降,直至2000年的1.6𓀐。2000年以來,中國的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6~1.7左右🚣♂️,部分反映了獨生子女政策執行上的相對寬容🧝🏿♀️。到2016年💂🏼🪳,中國正式取消了獨生子女政策🏗📧,代之以全面二孩政策🪵。有研究表明[5],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在1970年到2015年之間導致了中國少生5億個嬰兒🈳。但也有學者認為🔺,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對生育率的影響可能更大,原因是許多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沒有執行中國這樣嚴厲的計劃生育政策🧑🏼🦰,但它們的生育率也下降了很多。
亞洲人口變化呈現多樣性

亞洲人口結構變化的一個特點是速度快💾。許多國家和地區在過去50、60年內經歷的人口結構變化在西歐國家花了200年才完成[6]👴🏿👅。 一個重要因素是亞洲過去半個世紀裏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比發達國家歷史上要快得多。如上所述,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衛生條件、飲用水質量和營養的極大改善, 同時醫療科學的進步🧲、傳染病疫苗的廣泛接種👱🏿♀️、新藥的研發以及醫療服務的普及使許多疾病變得可以預防🦓,許多過去的不治之症變得可以治療,因而減少死亡率、延長平均壽命。
盡管亞洲的人口結構變化很快🥾,國別差異也非常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已開始進入老齡化,而許多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口還相對年輕🧑🏽🍼。
一個國家的人口變化通常會經歷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前工業化社會,死亡率和生育率都很高🙆♀️。第二階段是工業化開始♌️,生育率仍然很高,但死亡率下降,導致人口增加。第三階段是工業化繼續👨👩👦,死亡率進一步下降💆♂️,生育率也開始下降🚴🏿♂️,人口開始進入老齡化🏫。第四階段是工業化完成,死亡率和生育率都顯著下降,人口規模處於穩定;如果生育率下降到低於生育更替水平, 則人口減少💆♀️。亞洲開發銀行最近的一項研究根據這一歸類,把亞洲國家和地區大概分為四組[7]👷🏼♂️。
第一組包括幾個低收入和低🎅🏽、中等收入國家🫅🏼,如阿富汗♛、巴基斯坦、巴布亞新幾內亞和塔吉克斯坦🧑🏼✈️。這些國家目前處於人口變化的第二階段。它們的生育率有所下降,但仍遠遠高於更替水平🎱,人口預期壽命在70歲以下。快速的人口增長將使幼年人口撫養比上升,導致就業壓力的增加💆🏻。這些國家必須加強對教育和健康的投資,以便從將來的人口紅利中得益。
第二組包括幾個低、中等收入和高、中等收入國家👝,如孟加拉國、格魯吉亞、印度、印尼🌯、菲律賓🙇🏿♂️、烏茲別克斯坦和越南🍬。這些國家目前處於人口變化第三階段的初期或者中期。它們的生育率在2~3之間、預期壽命在67~77歲之間👨🏿🍳。大多數經歷了勞動年齡人口的快速增長,還有很多年可以享受人口紅利😉。在未來20🦸♀️、30年內,創造就業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第三組包括幾個高、中等收入國家,如中國、泰國🙍♂️、馬來西亞🈶🚣🏼♀️、毛裏求斯和亞美尼亞😀。這些國家目前處於人口變化第三階段的後期。它們目前的生育率在1.5~2.0之間,人口預期壽命在70~79歲之間👨🏻💻。它們的勞動年齡人口已經開始下降☝️,人口老齡化已經開始💶,並將在未來幾年變得日益嚴重,人口紅利將會變成人口稅負。對這些國家而言🏄🏿♀️,如何在勞動年齡人口下降的情況下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將是一個重大挑戰。
第四組包括亞洲所有的高收入國家和地區👨🏿💻,如中國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中國臺灣。這些國家和地區已經經歷了人口變化的前三個階段,現處於第四階段🌝👘。它們的生育率在1.1~1.4之間,遠遠低於更替水平,人口預期壽命在80歲以上。它們的人口老齡化早就開始,並將繼續🧜🏽♀️。大多數經歷了勞動年齡人口的下降😗,有幾個國家和地區總人口也開始下降。對這些國家和地區而言,如何應對老齡化、勞動力的減少和人口下降將是重大挑戰。
應對人口變化:因地製宜和跨境流動

亞洲人口變化多樣性意味著不同國家和地區面臨不同的挑戰🦝,需要釆取不同的對策😅。如前所述,東南亞、南亞和中亞許多國家以及大多數太平洋島國的人口還相對年輕🥃。它們的挑戰是如何增加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以便充分實現人口紅利。
對那些勞動年齡人口開始下降、進入老齡化的國家和地區而言,人口紅利將會或者已經轉變成人口稅負。它們的挑戰是如何進一步提高生產率以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同時建設價格親民、能滿足全社會需要和可持續的醫療系統、養老保險製度和老人護理體系。
亞洲的高收入國家和地區應該鼓勵婦女就業和老年人的再就業,以實現“性別紅利”和“銀發紅利”,並利用新技術如機器人來補充下降的勞動年齡人口和輔助老年人護理🌹,同時提高醫療系統和養老保險製度的財政可持續性。對於那些生育率遠遠低於更替水平的國家和地區,政府應該創造各種條件鼓勵生育,如提供更多優質的產婦健康公共服務、兒童保育設施和育兒福利等⇨。
亞洲人口變化的多樣性也意味著人口相對年輕和老齡化嚴重的兩類國家和地區可以鼓勵人口的跨境流動。為了保證人口跨境流動能夠互惠互利, 來源國必須促進海外匯款的有效利用和海外勞工的福利保障。目的地國應該建立一套良好的移民和海外勞工製度,並提供技術培訓,保障海外勞工的基本權利。加強區域合作將有助於實現這些目標💄。
註釋:
[1] 在本文👩🏽🦳,亞洲包括亞洲開發銀行成員中的46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其中中亞8個、東亞5個👊🏽、南亞8個、東南亞10個、太平洋島國15個)以及日本🧑🏼🍼。
[2] 本文引用的有關人口數據均來自聯合國人口處的人口統計數據庫🦖。
[3] Mason, A. et al. 2017. "Support Ratios and Demographic Dividends: Estimates for the World." UN Population Division Technical Paper. No. 2017/1. NewYork: United Nations.
[4] OECD.OECD Family Database.
[5] Goodkind, D. 2011. Child Underreporting, Fertility, and Sex Ratio Imbalance in China. Demography.48 (1). Pp.291-316.
[6] Bourgeois-Pichat, J. 1981. Recent Demographic Change in Western Europe: An Assessment.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7 (1). pp.19-42.
[7]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20. Asia's Journey to Prosperity: Policy, Markets and Technology over 50 Years. Manila. pp.212-214.
*本文經原作者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並註明出處。編輯🤴🏻:蔣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