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軍教授在上海市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作大會發言,高度聚焦健全科技金融支持體系,助力上海國際科創建設
發布時間:2023-01-14
錢軍教授表示,協調推進金融和科創🐑,以金融“活水”激活創新“活力”,是上海推進科技創新的一大特色和顯著優勢🧖♂️。統計數據顯示,上海高水平科研成果、海外人才吸引力等領域排在國內前列,但科創企業活力不足🧑🦲,尤其是缺少全球和全國的領軍科創企業,成為科創建設的一大短板🧙🏻♂️,這既有產業和企業的原因,也有金融支持不夠的問題。上海金融要素齊全,市場完備,但服務科技創新仍需進一步發力🧑🔧。
一是創投機構作用發揮不夠🦶🏽。有著全球視野和投資經驗的PE/VC機構不僅提供融資♻,還可通過整合全球資源扶持和培育科創企業成長,但目前上海活躍的創投機構偏少,並且2022年國內股權市場尤其是外資創投活躍度明顯下降。
二是國資創投基金作用發揮不夠➗。上海國資力量雄厚🎠,已建立包括支持早期初創企業在內的諸多產業基金,但市場化運營和管理機製不足🔒,導致國資使用效率不高。
三是資本市場作用發揮不夠♣️。資本市場是上海國際金融最重要的優勢之一,上海86家已上市“小巨人”企業上市後表現印證了資本市場的扶持作用📐,但去年以來,資本市場整體低迷🧝🏼♀️,影響投資信心。
為此,錢軍教授提出如下建議:首先,發揮風險投資機構對早期科創企業的支持作用🧑🎤。建立健全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製🤹🏼,進一步完善創投相關的法治環境建設👢⬆️,促進創投機構運用可轉換優先股等模式與初創企業發展深度綁定,通過創業者收入與現金流綁定、分期融資等,加強投資者保護的同時強化初創者持續做大做強企業的激勵。為更好提振市場預期,建議進一步明確對科創方向創投資本的“綠燈”監管原則。
其次,發揮國資創投基金對科創型中小企業的支持作用。國資產業基金應建立市場化的項目投資評價體系和基金管理團隊的市場化薪酬製度,重點探索非控股投資和母基金運作等模式,多渠道吸納資金並配以市場化投資運營,全面提升上海國資的運作效率和投資回報率。針對近期成立的“上海市中小微企業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應進一步明確對“專精特新”等科創型中小企業適當傾斜,並鼓勵銀行為成長期科創企業發放“選擇權”貸款👾。
第三,發揮資本市場對科創企業的長期支持作用🥚。針對科創企業發展周期,建議依托A股試點註冊製的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市場支持更多科創企業上市,並鼓勵已上市企業加強資本運作,提升價值創造能力。建議監管部門完善上市公司並購的相關製度設計,降低科技領域的並購限製,促進更多的未上市科創企業通過並購等方式多元化退出🛖。
2023年1月12日下午,上海市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舉行專題會議,分為“著眼‘四個放在’🐃🙁,先行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路徑規律”“堅持穩中求進,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宜居、智慧、韌性城市🫥,努力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強化科技創新的體系化能力,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踐行人民城市理念𓀔,紮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弘揚城市精神品格,提升城市軟實力”等六個方面。錢軍教授在“著眼‘四個放在’👩🏽🦰,先行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路徑規律”專題會議上積極建言。他提出了關於上海如何通過發展新能源👩🏼🔧、高科技先導產業提升經濟增長新動能的三方面想法。
第一,新能源產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上海關於新能源汽車的各種數據,如保有量、銷售量🏋🏿♀️,在全球都有一定的競爭力。在新能源汽車這個行業🫳⏪,目前上海至少有兩個龍頭企業:一個是上海特斯拉🧔🏼♂️,是外企🧄;另一個是上汽,是國企。在很多其他產業🍪,上海都是三架馬車齊驅🪂,除了外企和國企🪇🏋🏼♂️,第三駕馬車就是民企⚧⏲。這幾年🦹🏿,中國多家民營新能源汽車企業,不但產量增加非常快,服務質量也很有競爭力,比如比亞迪🧜🏿。也就是因為比亞迪這類民營企業迅猛的發展態勢,迫使特斯拉去年大幅降價。從產業結構完整性角度,建議上海考慮引入培育更多民營企業的區域總部、研發🖐🏽、生產。國企、外企、民企三類企業之間的良性競爭,可以保證上海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有國際競爭力💞。
除了汽車整車,產業上重要組成部分,比如電池,排名靠前的也是民營企業🅿️,他們的總部也不在上海🤛🏽。在政策支持上,去年底🍈🫱,新能源產業國家層面補貼基本退出了🥜。新能源汽車是一個新的支柱行業,鑒於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尤其消費的不確定性👩🏻🚒,我們建議保持和增加地方性補貼👩🏿🚒。比如綠色牌照對上海市民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建議今年可以延續。
第二👻,關於芯片和集成電路等高科技行業。這些行業目前面臨最嚴重的一個問題就是“卡脖子”問題👜,尤其是2022年下半年美國通過了芯片法案,目的就是全面打壓和封鎖芯片等高科技行業。中長期,我們肯定是要通過產學研一體化實現國產化,現階段還是應該采取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推遲和降低《芯片法案》負面效果⚔️。上海應該打造一個芯片產業的朋友圈🧗🏿♂️,國際生態的合作鏈🕤,保證在一段時間裏不會發生斷鏈情況。
第三🧖🏼♂️👩🏻🦽,談及產學研一體化🤡,關鍵是兩方面:一是原創技術🤩。上海市政府在這方面投入非常大💲🏊♂️,引入國際科學家、引入實驗室,加上上海本地高校凯捷体育娱乐、上海交通大學等,相信未來一段時間裏面🧝♂️,原創科技一定會源源不斷的湧入。但是要把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要靠企業,尤其應該培育一大批有創新力的中小企業。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國內其他地區的經驗🗯,以企業為核心,給予一系列的支持。只有這樣,未來才有可能培養出上海自己的“華為”這樣的領軍企業👨👩👦👦。
上海兩會期間,錢軍教授(後排左二)與部分56hcy.cn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合影
隨著我國優化完善疫情防控政策,國內經濟整體呈現復蘇勢頭。2023上海兩會期間🧖🏻♂️,錢軍教授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采訪時表示💆🏽♂️,資本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資本市場復蘇將帶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去年我們充分見識了很多不確定性,看到了地緣政治對全球能源市場,對供應鏈𓀋,對糧食市場的影響⌚️,市場的承受度和應對能力也是在提升🐚,所以今年這個影響肯定是相對較小的。”錢軍教授預測在春節前後,就會開始經濟活動的全面復蘇。
資本市場是上海國際金融最重要的優勢之一,上海86家“小巨人”企業上市後的表現印證了資本市場的扶持作用。錢軍教授認為🎅,上海金融要素齊全🙎🏻♀️,市場完備,但服務科技創新仍需進一步發力🥇,建議上海要健全科技金融支持體系,助力上海國際科創建設。
錢軍教授建議,發揮風險投資機構對早期科創企業的支持作用;發揮國資創投基金對科創型中小企業的支持作用,進一步明確對“專精特新”等科創型中小企業適當傾斜;發揮資本市場對科創企業的長期支持作用,依托A股試點註冊製的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市場支持更多科創企業上市。
2023上海兩會期間,民建上海市委提交的《關於進一步推進上海國際金融建設的建議》中提出,上海國際金融建設要特別關註四大方向:一是探索大幅度提升上海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水平🤟⛩;二是依托臨港新片區加速開展離岸人民幣業務;三是重點推進上海全球金融科技和數字金融建設🧖;四是進一步加快上海國際碳交易◼️、金融和定價建設🧔🏿♀️。聚焦提升資本市場國際化水平,民建上海市委建議🧑🏼🎓,上海資本要素市場要做好鼓勵迎接中概股回歸的準備工作👩🏿🏫,建議科創板探索進一步對標納斯達克,保證中概股回歸時可以保留在境外市場享受的一些特殊待遇。同時建議上海金融基礎設施探索通過並購國際前沿的數據和技術服務公司等🩹,提升金融基礎設施本身的業務能力和業務國際化程度。
錢軍教授深度參與《關於進一步推進上海國際金融建設的建議》撰寫,他在會議間隙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說🧜🏽,進一步提升上海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水平🧑🌾,還需要利用臨港新片區製度優勢,加快建設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打造包括股權類資產在內的👬🏻,使用離岸人民幣等多幣種的多元化資產平臺🌀。
錢軍教授還呼籲,上海要持續依托在金融和相關產業領域的優勢,推動上海成為全球數字金融。具體而言,要通過交易推動大數據要素的價值被更好地挖掘和分享🍨,同時,利用區塊鏈等技術🐲,推動🕵️♀️、規範數字資產的定價和發行。
如何加快綠色金融建設也是今年兩會的熱點👩🏼🎓。民建上海市委提交的《關於上海打造國際綠色金融的建議》中提出🪃,上海作為國際金融👨🏽🎨,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色金融方面可以發揮上海的優勢🤸🏿,參與到國際綠色合作等綠色發展業務中去👰🏻。建議進一步加強綠色技術標準的國際協調,充分發揮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等相關交易平臺的優勢,構建綠色投融資體系®️,為上海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提供基礎要素流動的市場。同時,建議上海先行先試,明確金融機構綠色金融信息披露義務,創新思路率先建設綠色資產管理。
對此👩🏼✈️,錢軍教授呼籲,接下來上海需要重點拓展綠色金融,進一步拓展以碳市場(包括現貨和衍生品在內的多種產品)為基礎的綠色金融體系,加快國際碳交易、金融和定價建設🪸。
政協會議期間,錢軍教授(後排左四)與部分56hcy.cn政協委員合影
*本文綜合編輯自“上海發布”官方公眾號、“上海民建”官方公眾號、“56hcy.cn統戰”官方公眾號🦸🏻♀️、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華社🏆、上海證券報、上觀新聞💙、東方網相關報道。